素质教育之我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能不能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不是资金,也不是自然资源,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素质和人才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宗旨与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最佳的教育模式。
二、素质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当前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这曾一度导致中小学生学习内容不断膨胀,学习负担过重。素质教育就是要减轻学生负担,重视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打好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三、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应试教育面对少数学生,只注意培养少数有希望进入重点中学或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他们培优,重点辅导。而对升学无望的学生听之任之,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结果优等生将来未必个个成才,而被遗弃的学生中有的才能被遗忘或压抑。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仍在年复一年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考题越来越难------然而,学校教育层层选拔出的所谓“精英”,真的是市场所需要的吗?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反,它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为社会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
四、素质教育重视个性发展,应试教育用考试这种模式来铸造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攀峰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如果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将会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艺术审美、劳动技能等项教育内容的明显削弱,不利于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及人格观念。
王攀峰指出,一些学生走向社会后,其人文素养不足就会显现出来。比如,不善与人沟通相处、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公德与公益意识差、缺乏生活理想等,这些问题会成为就业道路上的重重障碍。而素质教育则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我国中小学生困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与作业中,自己的兴趣爱护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这不仅有悖于学生天性,而且与时代的需要不相符合。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具有创造力,竞争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应试教育却难以胜任培养这种人才。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袁祖望指出,教育的效应是滞后的,一个人能否成才,需要在他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考量出来。只用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袁祖望认为,教育不是看今天怎么样,而要看将来对社会的贡献。教育的目的只为了考试,实际上是杀鸡取卵,不符合教育的本质,也忽视了市场需求。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的得到发展。还有的专家指出,目前学校所谓的“择优录取”,实际上是择学生分数只优录取,而分数之外的成绩往往不被重视。这种“一分遮百丑”的录取办法看似精确,但对学生的评价很不全面,也不公平。据了解,有的地方在中考时已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加综合素质评价,将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六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改变了“一分遮百丑”的状况。
那么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要实现三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并非唯一。它只是使学生在学校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具备多方面的才能。
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以便“传道、授业、解惑”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这样在学业上才不至于误人子弟。
其次,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试想,一个科学家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而且工作在祖国的科研前沿,可却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不惜害人夺命去掠夺别人的科研成果,甚至利用科技成果去研制危害人类的高科技产品。这样道德败坏的科学家科技水平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岂不越大?而广大青少年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后备军,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为品德高尚、公而忘私的接班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会教书,还要会育人,育高素质的人。
再次,学校的素质教育还体现为对学生的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有了高深的文化知识的武装,又能为祖国做多大贡献呢?所以,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第四,学校中的素质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目前,由于升学评价体系没有大的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也是穿新鞋走旧路,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强求一律,习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知识;教学方法则“满堂灌”,为了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如何发挥出来呢?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设置一些操作技能,从小就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当然这些必须要落到实处而非虚设;另外,有的学生文化知识可能不太突出,但喜欢唱歌、跳舞、体育等文体活动,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的个性特长的发挥,而不应把他们当作学习不好的后进生,毕竟艺术类和体育类人才都是祖国建设所必需的。
因此,素质教育,特别是学校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更是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培养的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善于去捕捉它。
二、除学校的努力外,还需社会、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
首先,我国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有溺爱型、专制型,还有一种特殊的单亲家庭。我们知道,对孩子过分溺爱和过分冷落都是不恰当的。在家庭中,成员间应互敬互爱,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的身心素质从小健康成长,加之知识修养的不断完善,孩子的未来会充满光明的。
其次,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整体素质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却有一些不良习气,我们应教育学生看主流,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用辨证的观点去看待世界的能力。这也是我国在强调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程度,而社会的进步又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以,素质教育不仅要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而且要有良好社会环境的影响。因为良好的社会风气,高度文明的社会环境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花园。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并非学校唯一的任务,而是学校、社会、家庭要协调联动,共同努力,特别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合拍,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人才来为我们的大家庭增砖添瓦。
总之,素质教育就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是重视个性发展,减轻学生负担,为进一步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的教育。最终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使我们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